一座姑蘇城,半部江南詩。2023年7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指出,蘇州在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上做得很好,不僅有歷史文化傳承,而且有高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代表未來的發展方向。當前,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是新時代新征程我國城市發展的戰略目標和任務要求,是提升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環境的有效途徑。2021年,蘇州市獲批全國首批城市更新試點城市,姑蘇區作為蘇州城市更新試點的保護更新示范區,著力從城市更新和名城保護角度出發,圍繞“江南文化”核心地位,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環境、傳承歷史文化、激活城市活力,建設宜居、韌性、智慧城市。
明確更新任務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好的城市更新行動,焦點在民,本質是為民、便民、安民。尊重城市的歷史文化、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是激發區域活力、推動城市提質發展、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措施。
蘇州古城
對于有著2500多年歷史文化底蘊的姑蘇區來說,城市更新不只是城建工作,更是一項綜合性、系統性的城市保護與發展戰略舉措。姑蘇區開展城市更新工作,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夯實江南文化底蘊,通過強化規劃引領、優化存量空間形態、完善片區功能、補齊城市發展短板等措施,促使城市存量優化和服務增值的比重不斷增加。始終以“小規模、漸進式、微更新”的模式,推進街區保護更新、老舊小區整治、基礎設施升級、城市生態修復,增強姑蘇區城市安全韌性、改善居住條件、提升環境品質、保護傳承歷史文化,讓城市更新與拉動經濟發展、提升社會治理水平有機結合,協同聯動推動。
強化政策支撐
城市更新是新發展階段、新形勢下一種新的城市建設模式,應遵循“政策引導、市場運作”原則。姑蘇區聚焦“更新堵點”與“政策藥方”的匹配關系,對現有政策覆蓋面進行“查漏補缺”。
在全域統籌推進方面,搭建了1個覆蓋全區的“城市更新數據庫”,4個面向城市更新的“更新評估、單元規劃、規劃實施、績效監管”管理過程框架,補足了控制性詳細規劃過程性管理缺項,并于2021年出臺《保護區、姑蘇區城市更新指引》。在盤活存量資源方面,姑蘇區以國家和江蘇省鼓勵利用存量建筑發展新產業新業態和提升公共配套功能的“5年過渡期”政策為基礎,出臺《保護區、姑蘇區存量建筑盤活利用工作要點(試行)》,通過確定審批路徑、制定產業認定主體目錄和正負面清單,解決“過渡期”政策落地有關“堵點”和“難點”問題。在傳統民居活化利用方面,重點圍繞社會資本參與傳統民居活化利用所面臨的瓶頸問題,出臺《保護區、姑蘇區傳統民居活化利用實施方案(試行)》,試點推動相關審批方式重心下移,市級層面負責用地政策及不動產權登記等方面的支持,區級層面成立保護更新決策機構,對項目實施的主體、實施更新的路徑以及項目未來的使用功能進行認定,從而構建從項目立項到施工許可全流程的審批路徑。
科學精準發力
“先體檢、后更新”是城市更新的基本要求。聚焦姑蘇區多層次、多類型、全齡化的保護、更新需求,動態化開展城市體檢,本著“大項目大體檢、小項目小體檢、微更新也體檢”原則,構建“生態宜居、健康舒適、安全韌性、交通便捷、風貌特色、整潔有序、多元包容、創新活力”8個維度47個評價指標的特色評價體系,建立“體檢、發現、反饋、解決、跟蹤”的工作機制,使其兼具監測、評估、預警、反饋等作用,確保姑蘇區人居環境無死角、不反彈。
蘇州古城水巷
全面推行營造師服務制度,遴選出“社區營造師”作為社區規劃師、社區設計師,在城市更新項目的前期研究、實施方案編制、項目評估驗收等不同環節中提供跟蹤服務。著力在歷史文化、人居環境、城市民生等方面完善指標問題的空間屬性,并結合古城內外不同特點,增加特色指標,提高城市體檢成果針對性,總體把控轄區城市空間問題。首創“古城細胞解剖工程”,為全面掌握古城歷史文化遺存基本情況,將古城的各類傳統民居建筑看作構成古城結構的“基本細胞”,以街坊為單位,對建筑主體和環境信息開展專項調查。在摸清古城“家底”的基礎上,建立保護名錄,明晰保護價值,開展傳統民居深度普查、保護對象信息優化、人文歷史信息建檔、歷史院落案例研究、其他代表性建筑梳理、文物建筑搶救性數字保護等工作。強化生態城市建設,以“看得見綠,望得見水”為目標,把握生態優勢,充分挖掘生態價值,創新采用水草生境構建和河流健康生物鏈構建技術進行古城水系治理,構建具備耐污韌性的健康生態系統;通過遙感數據分析生態本底及水體空間特征變化,有針對性地提出綠地修補策略,通過開展空閑地塊覆綠、口袋公園改造提升、河道及駁岸周邊環境提升等一系列工程,促使“水綠共生”,形成綠色空間,系統改善水網生態。在城市更新設計中,將海綿城市建設理念融入項目建設中,運用光伏技術、隔熱保溫材料等新技術、新材料,推進“雙碳”理念落地,研究建筑固廢再生利用新出路,讓城市更新更生態。打造數字姑蘇治理新模式,以數據治理、匯聚、更新為抓手,開展CIM+數字姑蘇建設、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以“綜合監管”+“智慧監測”的方式提升城市基礎設施規范化、智慧化管理水平,打造務實管用的示范應用。
建設美麗城市
現階段姑蘇區在試點示范中圍繞“文化易彰顯、市民有需求、經濟有拉動、生態有改善”實施城市更新,系統開展重點片區更新設計,根據片區現狀功能、空間肌理、風貌特征、規劃定位等,對片區建筑色彩、風貌要求、公共空間類型等進行導則式指引,實施既有建筑安全隱患消除工程和市政基礎設施補短板工程。
蘇州古城休閑景觀節點
按照“小規模、漸進式、微更新”模式,啟動以平江片區重點功能區和32號街坊為重點的片區整體保護更新項目,實施老舊住區改造、架空線整治入地、街巷濱水公共空間提升等內容。聚焦綜合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全面打造15分鐘養老服務圈。在雙塔市集成功落地的基礎上,對養蠶里、南環、南環市場等實施改造提升,以“匯鄰市集”門店的形式實施品牌化、連鎖化、產業化發展,運用智慧農貿系統,優化定價采價制度,助力城市創新治理。充分利用老廠房、老倉庫、老校舍、老市場等存量閑置資源,持續打造“創意產業園”品牌,拓展產業發展空間,推動“載體+業態”深度融合,把項目變品牌,加強“商圈+景區”互聯互通,把人氣變商機。以小規模、低成本、細節化、亮點式的微更新模式,補充系統性整體城市更新,豐富城市更新行動方式,推進美麗城市建設,為美麗中國、健康中國建設添磚加瓦。
姑蘇區住房和建設委員會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