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新征程,我國城市發展進入提質增效的關鍵時期。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明確“人民城市”理念,要求深入實施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西部分院(以下簡稱“中規院西部分院”)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黨組的堅強領導下,在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以下簡稱“中規院”)領導與各界專家的指導下,堅持以四個“中規”為目標,深耕西部地區十余載,在重慶、四川、云南、貴州、新疆、西藏等地打造系列“中規作品”,有效支撐各地在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綠色轉型發展、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等領域的實踐工作,在推動項目高效實施、回應群眾訴求等方面成效顯著,切實提高區域和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不斷塑造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的城市環境,全面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西部分院領導班子成員:張圣海、肖禮軍、金剛、郝天文(原總工程師)、呂曉蓓(原總規劃師)。在他們的帶領下,“2021年度優秀城市規劃設計獎”獲獎名單中,中規院西部分院共10個項目上榜,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2項,表揚獎1項。下面以部分獲獎項目為例,介紹中規院西部分院成果和經驗。
開展城市體檢和城市更新行動
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作出的重要決策部署,是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的重大工程項目。按照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堅持城市體檢先行、防止大拆大建等工作要求,中規院西部分院圍繞一體化推進城市體檢和城市更新、強化城市設計引領等領域開展系列探索,在省市城市體檢、城市更新片區設計等項目中發揮駐地優勢,持續助力西部城市品質提升。
一、面向城市治理提升的轉型探索——重慶市2020年城市自體檢(“2021年度優秀城市規劃設計獎”一等獎)
為推動建設沒有“城市病”的城市,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于2019年啟動城市體檢試點工作。中規院西部分院會同重慶市市政院、重慶市設計院、林同炎、中煤科工重慶設計研究院中機中聯、北京數城未來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等組成聯合工作組,在中規院王凱院長的技術把控下,中規院西部分院張圣海院長親自帶領項目組從2020年開始連續4年開展重慶市城市體檢工作,圍繞社會化和智能化兩個治理現代化重要領域,取得系列工作成效。
一是建立全過程的公眾參與機制。廣泛發動社會各界參與,開展滿意度調查進園區、進學校、進商圈、進交通樞紐,上門走訪困難家庭等特殊人群,創新開展“市民醫生”活動。4年來累計發動約25萬人次參與城市體檢,逐步建立從體檢調研、指標設計、問題反饋等全過程公眾參與機制。二是圍繞住房、社區、街區、城區四個層級形成“檢驗-診斷-治療”的城市體檢工作流程。檢驗環節,通過指標構建、橫向對比、目標導向、底線預警,實現綜合評估與監測。診斷環節,從“單指標評價”“多指標評價”到“綜合診斷”,探索多層次診斷評價方法。治療環節,根據體檢結果建立分類臺賬,反饋至各級責任主體,推動城市體檢與城市更新工作閉環運行。4年來累計形成約150余項具體工作建議,推動完整社區建設、老舊小區改造等專項工作,以及公共活動空間不足、大樹枯枝風險等問題的有效解決。三是構建城市體檢信息平臺。在重慶“智慧住建”總體框架下,搭建包括建筑、用地、路網、POI(興趣點)、手機信令等多源數據基座,關聯小程序實現各類調查信息實時匯集,按照分層架構思路集成算法模型和應用服務,輔助智慧管理決策。
未來,重慶市城市體檢將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發展理念,落實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要求,不斷豐富體檢維度、提升應用成效,推動體檢工作向群眾身邊延伸,探索建立城市全生命周期體檢評估機制,助力城市品質與治理能力不斷提升。
二、省級城市體檢工作機制初探——2022年四川省第三方城市體檢
在全面推進城市體檢試點工作背景下,2021年以來,廣東、浙江等省份相繼開展了省級城市體檢試點。2022年,四川省立足省域特征,在除“三州”外的地市開展城市體檢,全面把握四川人居環境建設情況。在中規院總規劃師張菁的技術指導下,項目圍繞“建機制、惠民生、促更新”探索省級城市體檢工作方法。
一是健全工作機制、加強省市聯動。建立“第三方體檢+自體檢”協同推進工作機制,第三方體檢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組織開展,通過建立“1+1+1”的政策標準體系,加強城市體檢工作規范性,同時結合地市部門數據與社會大數據,對各城市開展第三方評估,形成總體判斷與橫向對比分析。自體檢由各地市政府組織開展,依據地市部門數據形成城市優勢、問題研判。第三方體檢和自體檢互為支撐、互為校核,最終實現全面深入認識城市問題。
二是突出惠民有感、發動公眾參與。通過“走地市、下基層”,深入各個地市218個鎮街,發動近15萬居民參與,了解居民對城市人居環境建設的滿意程度和建議,將居民反饋的機動車停車位不足、公共交通出行不便、社區照明與監控缺失等問題納入民生治理清單。
三是強化成果應用,促進城市更新提升。聚焦四川地市城市競爭力與宜居性,通過居民滿意度調查主觀評價、指標客觀分析,綜合城市自體檢結果,識別四川省地市人口增長不平衡、特色魅力有待彰顯、綠色發展水平相對滯后等問題,結合近期重點工作,從歷史文化保護、老舊小區改造、完整社區建設等方面提出城市更新提升行動計劃。
本次體檢初步建立了省市兩級體檢工作機制,為未來全國分級開展城市體檢作出了有益探索。
三、古鎮會客廳,巴渝新風情——重慶市磁器口片區更新提升規劃與設計(“2021年度優秀城市規劃設計獎”二等獎)
磁器口古鎮位于重慶市沙坪壩區歌樂山下嘉陵江畔,素有“小重慶”之稱,是中心城區唯一的中國歷史文化街區。2018年古鎮年游客量達1200萬人次,交通擁堵、人車混雜、業態單一、新老風貌失調等問題日益突出。2019年,受區政府委托,中規院聯合重慶大學成立多專業技術團隊入駐磁器口,中規院院長王凱、副總規劃師朱榮遠多次考察調研磁器口地區并作出指導,項目圍繞古鎮功能升級、城市品質提升,完成了從總體更新規劃到步行街景觀改造等一系列更新項目,開展了長達4年的共建共治,助力磁器口片區蝶變新生。
堅持問題導向,整體謀劃精準切入。開展片區城市體檢,識別景區交通擁堵的核心問題,提出磁童路步行化改造策略,以空間織補方式,實現景區空間擴容,為居民和游客創造安全舒適的開敞空間,實現片區空間優化與功能提升。
堅持文化引領,厚植場所文化基因。針對古鎮“有商氣沒文氣”的問題,挖掘潛力空間,結合政府、企業和公眾意見,探索內涵與外延、傳承與創新“雙并舉”的有機更新模式,構建片區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預留彈性留白空間,傳承磁器口煙火氣息。
堅持繡花功夫,小尺度漸進式更新。建立“分類型、抓要素、塑節點”的微更新方法,不拆一棟傳統民房,分類型清理建筑風貌不協調要素。以菜單式手法更新門窗、店招、欄桿等構件,沿用傳統建造工藝修復景觀要素,改造支巷閑置空間為共享休閑院壩,保護歷史文化景觀,彰顯傳統巴渝風貌。
堅持共同締造,建立機制包容共進。在區政府統籌組織下,成立磁器口提檔升級指揮部統籌推進更新實施全過程。先期國有平臺公司實施非經營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提升整體空間價值。后期社會資本采用建設運營一體化模式,實現功能提檔升級。制定長效機制,鼓勵商戶自主更新。通過社區工作坊、入戶溝通及主題座談會等,廣泛征詢各方意見,實現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成果共享。
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明確要求加快推動城鄉建設綠色轉型發展。中規院西部分院秉承生態優先、保護優先的發展理念,圍繞城市濱水空間設計、區域生態保護等領域開展系列實踐項目,著力構建高質量、可持續、安全韌性的發展格局。
四、基于長江生態治理的濱水空間設計——重慶市主城區“兩江四岸”治理提升方案設計(長江南岸段)(“2021年度優秀城市規劃設計獎”二等獎)
重慶因水而生、因水而興,長江、嘉陵江交匯形成“兩江四岸”開敞空間格局,在城市快速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濱江路阻隔、江灘生境退化等挑戰。2018年,重慶市發布主城區“兩江四岸”治理提升實施方案,立足“百年大計、時代精品”的宗旨,把“兩江四岸”作為主城區城市發展“主軸”。項目全長40.6公里,涵蓋長江南岸枯水位線至濱江路內側首排建筑。中規院黨委書記王立秋、副院長鄭德高多次調研“兩江四岸”地區并提出指導意見,副總規劃師朱榮遠作為技術總顧問全程參與項目,對標世界一流濱江岸線,結合“江-岸-城”山地特征,圍繞三個方面修復江灘生境、提升江岸活力。
第一,聚焦長江生態和水安全,探索與水共生的韌性濱江建設手段。水生態方面,分析水位變化、江河底質以及人為活動等因素對濱江生境的影響,提出以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分層分類治理的生態保護與修復策略。水安全方面,統籌防洪排澇和城市建設,以安全韌性為目標,提升沿江基礎設施防洪抗災能力。
第二,加強歷史文化保護,探索濱江地區空間場所營造手法。系統梳理歷史文化脈絡和文化遺存,延續長江南岸從碼頭、老街向腹地縱向生長的邏輯,構建“多層平臺、云街串聯”的步行體系,將散落資源串連成線,增強歷史文化保護的系統性。圍繞開埠文化和工業文化,活化利用舊洋行、老廠房、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遺址等歷史建筑,植入文創、文博展示等新興功能。
第三,回歸人本需求,探索濱江地區人性化的空間設計方法。聽取民意,開展濱江地區人群、功能和活力調查。統籌考慮人車關系,適度壓縮機動車道寬度,還江于民;增設過街通道,全線貫通濱江步道,提高濱江可達性和可游性。注重人的體驗,結合重慶氣候特征,加強對公園、廣場、步道等空間遮陰、標識等設計。
多年規劃建設,有效促進了長江南岸江灘生境修復,成功搬遷碼頭、躉船10余處,建成若干濕地公園;有力推動了濱江地區歷史文化保護和城市更新,國家級文保單位大佛寺的保護修復、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遺址修復等一批更新項目基本完成;積極改善了濱江人居環境,完成慈云寺廣場、巴濱親水綠岸等多處提升項目,實現40公里慢行全面貫通,成為市民休閑活動好去處。
五、高點定位、綠色發展——重慶廣陽島片區總體策劃規劃(“2021年度優秀城市規劃設計獎”二等獎)
廣陽島位于重慶中心城區東部,是長江上游最大的江心綠島,面積10平方公里。2017年以來,重慶市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方針,停止了廣陽島內房地產開發。將廣陽島定位為“長江風景眼,重慶生態島”,實現了由大開發向大保護的生態蝶變。
通過謀劃、策劃、規劃、計劃相結合的方法,實現規劃賦能。立足“長江風景眼、重慶生態島”的高遠立意和豐富內涵,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出發,謀劃片區總體定位和發展方向;圍繞“重慶生態島”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適應打造“長江風景眼”的核心功能;統籌布局島內島外168平方公里,分區管控實現島內外保護開發聯動,推動規劃項目的實施與落地。
摸清底數、優化布局、系統支撐,體現規劃科學性。深入調查島內外自然生態、歷史人文和現狀建設本底;貫徹“生命共同體”理念,圍繞山水林田湖草等資源優化廣陽島及片區空間格局和功能布局。深入研究片區產業發展、綜合交通、公共服務和市政基礎設施、環境保護和綜合防災等支撐系統規劃,完善的規劃系統編制工作。
聯合規劃、同步編制、部門協同,突顯規劃協調性。充分銜接相關規劃,會同多家規劃設計單位組成聯合項目組同步編制片區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綜合交通規劃、廣陽島詳細規劃等。對接國家部委、市級部門,配合國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試點工程等重大項目的落地,突顯規劃的協調性。
六、綠水青山、庫區之心:重慶市“三峽庫心·長江盆景”跨區域發展規劃(“2021年度優秀城市規劃設計獎”二等獎)
三峽庫區是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庫區沿線產業基礎薄弱、對外交通不便、發展動力不足、人口持續外流。項目所在的忠縣、石柱縣位于三峽庫區中心位置,是典型的庫區欠發達地區。在朱子瑜總規劃師的技術指導下,規劃統籌“一江兩岸”618平方公里的區域,按照“謀劃鑄魂—策劃賦能—規劃塑形—計劃踐行”的思路,為生態型、欠發達地區踐行新理念、探索新路徑作出了有益嘗試。
一是提高區域站位,高點謀劃。規劃基于三峽庫區腹心的獨特區位,通過更大尺度的空間格局研究,識別自然地理和景觀特色,凝練形成“三峽庫心·長江盆景”的價值定位。
二是立足本底條件,系統策劃。統籌“古鎮古寨云梯街、濕地牧場江心島”核心資源,策劃生態保護與修復、文化傳承與創新、農文旅融合發展三大事業集群,以三峽庫區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實驗室、巴鹽古道文化體驗區等核心項目為引擎,增強內生動力,推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
三是分層次跨區域,一體規劃??珂傆?,聚焦規劃區,提出以長江為綠色發展主軸、以核心資源富集區為重點的發展格局;跨縣域,梳理兩縣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按照同類、關聯和互補三種類型加以整合,培育壯大優勢產業;更大區域,聯動川、鄂、湘等周邊省份,加快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和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游帶。
四是面向規劃實施,務實計劃。形成一套體制機制,協調解決規劃實施過程中跨行政區和跨部門的問題;形成一個行動計劃,明確八大重點建設區和四大類24個重點項目,事項化、項目化、清單化推動規劃實施;形成一系列支持政策,為規劃落地提供有力支撐。
加強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堅定文化自信、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作出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中規院西部分院充分踐行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的發展理念,在系列項目中充分保護傳承地域文化,深刻踐行講好中國故事、傳承好中華文明、服務人民群眾的指示要求。
七、三蘇故里、文脈源長:眉山三蘇故里文化旅游片區策劃和規劃(國際征集中標實施方案)
2022年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眉山考察,前往三蘇祠了解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等情況,他指出:“一滴水可以見太陽,一個三蘇祠可以看出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們說要堅定文化自信,中國有‘三蘇’,這就是一個重要例證?!?/p>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重要指示精神,傳承三蘇文脈弘揚東坡文化,眉山市公開征集眉山市三蘇故里文化旅游片區策劃和規劃方案。在鄧東副院長、張廣漢副總規劃師的精心指導下,2022年12月中規院西部分院牽頭的項目方案被選定為優勝方案,基于中標方案持續開展后續“策劃-詳細規劃-景區總體規劃”系列規劃編制,支撐片區落地建設。
一是突出三蘇文化的全面展示。梳理出治國理政、家風家教、人文精神、文學藝術、生活美學等五大三蘇文化內涵,歸納出傳承弘揚、文化研究、教育教化、文旅發展等四大文化功能,文化內涵與文化功能相結合,形成22項文化功能載體,其中,三蘇文化專題展館群落等項目已列入近期建設計劃。
二是突出歷史文化的全面保護。在嚴格落實文保單位、歷史建筑、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要求的基礎上,探尋歷史格局,以低強度局部改造,恢復經書巷,提升府街、文廟街、學道街等傳統街巷,延續城市傳統肌理。
三是在城市更新中避免大拆大建。一方面疏解文保單位周邊通村客運、批發等非文化功能,補充三蘇文化研究院、三蘇智庫等文化功能。另一方面對文保單位周邊的原中醫院等建筑,提出文化導向的改造措施,既滿足游客需求,又減少拆遷規模。
四是突出民生導向。結合四川省第三方體檢識別文化、體育和衛生等設施短板,將市民急難愁盼問題與歷史文化保護活化相結合,提出建設口袋公園、鄰里中心等措施。
堅定文化自信,賡續三蘇文脈,向史而新,推動三蘇文脈和東坡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八、區域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新探索:巴蜀文化歷史溯源與保護傳承體系研究(“2021年度優秀城市規劃設計獎”二等獎)
以巴蜀文化著稱的成渝地區是我國戰略大后方和中原地區面向歐亞大陸的扇形扇紐所在,中原文化、荊楚文化及少數民族文化等多元文化匯聚,成為“諸種文化與經濟資源輻輳之處”。在全國構建城鄉歷史文化保護體系和成渝雙城經濟圈發展戰略背景下,對巴蜀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和實踐意義。2020年,中規院西部分院在成渝兩地的委托指導下,開展了巴蜀文化歷史溯源與保護傳承體系研究,中規院紀委書記張立群多次強調項目重要意義,副總規劃師張廣漢全程技術把控,圍繞文化溯源、價值凝練、保護傳承等方面進行了諸多嘗試和探索。
一是通過“歷史+空間”多維視角,溯源巴蜀文化歷史脈絡。研究以傳統巴蜀文化為基礎,拓展研究巴蜀地區在建黨100周年、建國70周年、改革開放40周年期間的重要建設成果與歷史文化遺產,以更加廣義的巴蜀文化內涵將成渝地區作為文化共同體,溯源歷史脈絡與文化特征。
二是以“大遺產觀”構建巴蜀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彌補區域歷史文化保護的缺失環節??偨Y概括大山大水之邦、“紅色基因”寶庫、內陸開放高地、煙火宜居之城四大文化價值主題,梳理形成三峽文化、革命文化等多個代表性文化故事,形成巴蜀文化價值譜系。盤點整合區域歷史文化資源,構建以區域文化走廊串聯文化單元的魅力空間體系,促進巴蜀文化資源保護利用與城鄉融合發展。
三是打破行政邊界和“條狀”管理模式,創新管理體制。探索形成省市兩級、部門聯動的管理架構,省級層面成立巴蜀文化保護與傳承管理委員會,負責制定管理條例、協調部門分工、認定區域遺產等工作;市區層面成立工作組,負責遺產巡視監管、項目申報實施等工作。完善區域遺產“申報—規劃—管理—監測”全過程制度體系,擬定具有代表意義的合作共建項目,成為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行動抓手。
尾聲
十載耕耘結碩果,久久為功啟新程。中規院西部分院將按照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于“從好房子到好小區,從好小區到好社區,從好社區到好城區,進而把城市規劃好、建設好、管理好,打造宜居、韌性、智慧的城市,努力為人民群眾創造高品質生活空間”的要求,發揮在重慶、成都兩地駐地服務優勢,持續承擔行業服務、地方標準規范、社會公益等職能,圍繞建設“中規智庫”,不斷增強規劃的落地性、操作性和實效性,高水平打造一批人民滿意、地方需要的“中規作品”,助力西部地區城市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