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由住房城鄉建設部、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辦,住房城鄉建設部計劃財務與外事司、廣西壯族自治區住房城鄉建設廳、中國建設報社承辦的第二屆中國—東盟建筑業合作與發展論壇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召開。本屆論壇以“開放合作互利共贏共享中國-東盟建設領域合作新機遇”為主題,旨在深入貫徹落實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要思想,深化中國與東盟住房城鄉建設領域交流合作,共謀中國—東盟住房城鄉建設行業未來發展新方向。
中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現狀與趨勢
陳湘生 中國工程院院士
隨著“雙碳”戰略深入實施、生態環保要求不斷提高,中國基礎設施建設開始“由量到質”轉變,從大規模建設走向綠色、減碳、韌性建設,引領著世界能源利用發展模式的轉變。
中國基礎設施進展
城市地下空間方面,截至2022年年底,中國已建成27億平方米的城市地下空間。內地城市地下空間領域已形成以三個城市群為重點的“三中心三軸線”格局。
軌道交通方面,城市地下軌道交通是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最大引擎,當前中國城市地下軌道交通運營里程長、建設規模大。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國累計有57個城市投運城軌交通線,長度超過10566公里、城市軌道交通線路超過300條、車站超過5630座、在建線路260條(段)6300公里。全球城市軌道交通里程最長的10個城市中,除了第九名是莫斯科外,其余全部為中國城市。
隧道方面,截至2022年年底,中國已建成公路隧道約27000公里、鐵路隧道約22000公里,其中,高鐵隧道約7000公里、普鐵隧道約15000公里。秦嶺終南山公路隧道為最長運營隧道,天山勝利隧道為最長在建高速公路隧道,滬昆高鐵壁板坡隧道和秦嶺馬柏山隧道分別為最長運營和在建的高鐵隧道,關角隧道和高黎貢山隧道分別為最長的運營和在建普鐵隧道,太湖隧道和重慶長江隧道分別是最長的運營和在建水下隧道,北京東六環改造工程盾構隧道是國內在建最大、最長的城市地下公路盾構隧道。
高速公路方面,截至2022年年底,中國已建成高鐵車站581座,通車里程42000公里,為世界最長;國家高速公路已建成17.7萬公里,公路已建成535萬公里,為世界最長。截至2021年年底,中國共有961100座高速公路橋梁,總長度73802.1公里。其中,最長的是丹昆特大橋,164.851公里。
高層建筑方面,中國有2371幢150米以上高層建筑,200米以上的高層建筑深圳最多,在全球也位居前列。
機場方面,截至2022年年底,中國已有254個頒證運輸機場。
我們希望通過大數據、云平臺、BIM(建筑信息模型)+VR(虛擬現實技術)、人工智能深度學習、地理信息系統等數字智慧技術,賦能傳統土木工程發展。
全面踐行生態文明理念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從原始文明到農耕文明再到工業文明的進程中,生態文明建設始終處于重要位置?;A設施建設行業也要秉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色轉型、高質量發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沿著碳達峰、碳中和的路徑發展。
截至2022年年底,中國濕地面積達到5635萬公頃,居世界第四位;建成世界最大清潔發電體系,水電、風電、光伏等全口徑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突破11億千瓦,相當于50個三峽電站的裝機容量;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增加到16.6%左右。
同時,中國建成大壩23841座,總裝機容量約3.7億千瓦,年發電量約1.35萬億千瓦時。2021年,引蓄水工程投入約7576億元,150個重點工程中的67個獲批,開工63個,飲水蓄水工程取得重大進展。在濕地修復、廢棄礦山修復、人工造林、沙漠化控制方面,取得長足進步。特別是在太陽能、風力、地熱能發電方面,引領全球發展方向。2020年,中國碳排放強度比2015年下降18.8%,超額完成“十三五”約束性目標,比2005年下降48.4%,超額完成向國際社會承諾的到2020年下降40%~45%的目標,累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58億噸,基本扭轉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
截至2022年年底,中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784萬輛。電動汽車出口首次超過其他任何國家,成為最大的電動汽車出口國。
城市建筑垃圾年產生量超過20億噸,為此,住房城鄉建設部于2018年組織北京等35個城市開展了建筑垃圾治理試點探索,目前,35個城市資源化利用率已達50%。此外,內地在廢紙利用、廢鋼利用和替代產品鐵精礦、再生有色金屬、再生鋁產量等方面取得巨大進展。深圳大學團隊聯合內地5家央企,建立了渣土和泥漿資源化利用技術1.0版,獲得國際隧道與地下空間學會的“超越工程獎”,形成了成套裝備、成套標準規范指南。據了解,“十三五”時期,中國垃圾處理總投資超過1770億元,2020年垃圾處理設施投資705.8億元。
“一帶一路”建設成就
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倡議,中國企業已在57個國家實現非金融直接投資1410億元,其中東盟國家是重點投資地區。
我很榮幸在1998年參與了越南煤炭勘探和煤礦開采設計,并參與了對非洲、東盟等的投資。例如,埃塞俄比亞亞的斯亞貝巴輕軌建設,項目由中國央企設計施工、深圳地鐵運維。該輕軌已運行7年,沒有任何傷亡事故,輕軌通過公路沒有紅綠燈,牛羊在街上走。再如,最近開通的雅萬高鐵,是中國高鐵首次全系統、全要素、全產業鏈在海外落地,由中國和印度尼西亞合資設立的中印尼高鐵公司負責投資、建設、運營。
此外,中國已向近30項聯合國維和行動派出維和人員5萬余人次,在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派出維和人員數量名列第一;中國提前10年完成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減貧人口占全球70%以上;中國切實履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巴黎協定》,將力爭于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在全球抗疫進程中,中國已幫助16個國家打造區域疫苗生產中心。中國已同141個國家和32個國際組織簽署合作文件,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打造全球最大國際合作平臺,成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實踐。
中國基礎設施建設在綠色和近零碳排放能源利用方面,正在引領世界能源利用發展模式的轉變。這類新模式正在“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中廣泛應用,造福于所在國,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中國的貢獻。
希望未來的城市軌道交通可以采用數字孿生+物聯網+智能建造與運維的新材料、新工藝、新理念系統性的新技術,實現基礎設施的韌性提升,以此實現城市軌道交通的碳達峰、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