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一座地處鄂東南的小城,在我眼中就像一位小女子,精致、秀氣、自然、清新。她雖然塊頭小,卻小得可愛,小得有味道。
有人問我,城市的臉面是什么?街道、公園、廣場、車站……這些都是。但我認為,用“環境”這個抽象一點的詞語來形容,似乎更為全面、妥當。
環境,是一座城市給人最直觀的感覺,是衡量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尺。小城原來也存在著交通擁堵、環境污染、基礎設施缺失等一系列問題。有一段時間,我曾抱怨和不滿,甚至產生過離開這個城市的念頭。城市管理者們通過持續不斷的治理,市容市貌大大改觀,城市顏值、氣質不斷提升。
公園多了、街道寬了、道路平了,門頭牌匾規范了,亂搭亂建制止了,一些老舊小區曾經破敗不堪、路面泥濘、污水橫流、垃圾遍地,如今在國家政策的利好下,鋪上了瀝青、建設了廣場、添置了健身器材、加裝了電梯……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節節攀升。
鱗次櫛比的建筑撐起了城市的骨架,拔高了城市的高度。
一個個詩情畫意的現代化樓盤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或隱于群山,或立于河畔,千姿百態,宏偉壯觀,盡顯城市檔次和品位。
道路,是小城流動的“血脈”。
這些年小城交通快速發展,不但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等成倍增長,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還建起了外環公路。桂鄉大道、長安大道、永安大道、銀泉大道、文筆大道……縱橫交錯、連接互通,像一把豎琴立在城區,彈奏著城市高速發展的樂章。
小城最大的“動脈”,當屬母親河——淦河。
這條近百公里的河流穿城而過,匯入長江,以前兩岸雜草叢生,污水橫流,臭氣熏天。整治后,河暢、岸綠、水清,成了市民休閑勝地。
綠色,是城市漂亮的外衣。站在山上,臨空鳥瞰,小城如一塊翡翠;放眼遠眺,小城是一片綠海。
這座綠色之城,森林覆蓋率達53%以上,一望無際的綠色,像寬大的外衣,包裹著城市小巧玲瓏的身體,公園是外衣的主要布料之一。
潛山國家森林公園郁郁蔥蔥,鳥語花香;十六潭公園依山傍水,風景秀麗;青龍山公園坐擁青山,樹木叢生;龍潭河心島公園則像一只船靜靜地臥在淦河、龍潭河交匯處的碧波之上,花草艷麗。
道路、街巷、小區的綠化帶是另一塊布料。它們或濃或淡,或深或淺,或稀或疏,散布在路旁道邊、房前屋后,潛山路的香樟、銀泉大道的欒木,鋪天蓋地的綠,看一眼,就能把你醉倒!
經過長年的擦洗、裝扮,這個“小女子”的骨架已經結實,血脈逐漸暢通,衣著愈來愈綠,面目也越來越清爽。從名不見經傳的小城,長成了國家園林城市、衛生城市。
當前,家鄉正在開始新一輪建設。我想,若能多下些功夫,城市的再次蝶變只是時間問題。
這座美麗的小城,她努力地生長著,不斷長高、長大、長靚,從小家碧玉長成了大家閨秀,這位日漸豐滿的“女子”,邁著穩重的步子娉娉婷婷地向我們走來,走向更多人的眼中和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