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6月成為全國第二批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以來,煙臺的城市發展迎來新契機?;诤>d城市建設與城市更新、新城建工作的有機融合,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海綿型公園、廣場等開放空間建成并投入使用。這些空間不僅成為了城市新地標、網紅打卡地和生態展示窗口,更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加碼”,大大提升了百姓幸福指數。
●鳳凰湖公園——城市核心區的活力“海綿公園”
鳳凰湖是以防洪為主要功能的?、裥退畮?,作為逛蕩河上游重要的蓄洪節點,承擔了守護城市安全的重要任務。項目位于萊山區中心城區內,范圍北至港城東大街,南至鳳凰大街,東至鳳凰東路,西至鳳凰西路,周邊聚集了大量的居住區和學校,改造前是一處未開發地塊。項目統籌各類海綿設施空間布局,利用周邊場地打造海綿型城市公園。原來雜亂無序的環境,如今變成了市民休閑娛樂的場所、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地,同時更是煙臺市高質量建設海綿城市的樣板。
鳳凰湖公園雨水花園
過去,這里建筑雜亂、垃圾遍地、污水橫流,大部分土地被開墾為菜園、果園。盡管由于城市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市民對公共開放空間的需求愈加強烈,但也不曾對這里抱有期望。
經過海綿化改造,這里徹底變了樣:水庫周邊設置了豐富的活動場地,市民可以在這里跑步、鍛煉、休閑、觀景;園路、球場、綠化充分融入了海綿理念,雨水花園、下凹綠地、透水鋪裝等設施有效收納、滯蓄、凈化城市雨水,提高了區域內防洪排澇能力,緩解了下游水環境壓力。
項目將生態優先、尊重自然的理念融入到海綿城市設計中,利用水庫周邊場地設置海綿設施,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目標,形成生態、可循環的“海綿體”系統;將調蓄凈化雨水的空間與生態景觀、活動場地有機結合,排水、園林景觀、道路等多專業協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做到雨水處理與景觀效應的雙重結合,為周邊市民提供一處高品質公共開放空間。
將場地內的綠地建設為下凹綠地和雨水花園,有效收納、滯蓄鋪裝和園路的雨水,緩解場地排水壓力,提高場地韌性。園路、場地多采用露骨料透水混凝土、透水磚、透水塑膠、植草磚鋪裝。場地雨水在進入排水系統前先經過透水鋪裝、下凹綠地和雨水花園,通過透水鋪裝吸附截留,與植物、介質、土壤、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地表徑流污染物去除率可達55%以上,使滲入地下和排入下游的雨水經過海綿體得到有效凈化。
將景觀營造與雨水設施有機結合。在壩坡臺階兩側種植花境組合,在蓄滯雨水的同時打造網紅景觀節點;園區內的足球場、游樂場等活動場均為可透水基層,場地兼顧功能性和景觀性;雨水設施內種植水生鳶尾、水生美人蕉、黃菖蒲、千屈菜、婆婆納、斑葉芒、細葉芒、玉帶草等近16種地被植物,搭配沼生櫟等耐水濕的大喬木,凈化雨水的同時也營造了豐富的植物景觀。
項目在建設過程中充分利用現狀水利設施,滿足場地排水要求。對原排水溝加以改造利用,以收集兩側海綿設施內的雨水,排水溝上設置卵石層。卵石起到分散水流能量的作用,減少雨水沖刷對設施的破壞;卵石間隙起到過濾作用,阻止泥沙和雜物進入排水系統,凈化公園內匯流的雨水。對場地原有地上防汛物資進行改造。水庫配套防汛物資原為地上堆放,改造過程中將其集中到獨立圍合場地,改為地下堆放。在滿足防汛使用需求的同時,地上也可作為雨水收集凈化的場地,實現初期雨水凈化后排入下游河道。對水庫防汛路進行改造利用。水庫防汛路為滿足防汛搶險工作而設,原為土渣路,改造過程中將路面進行硬化提升,并在路側增加集水溝,收集導排路面雨水,結合地面劃線、智慧步道系統等運動設施的布置,打造一條集運動慢跑、智慧體驗、生態觀景于一體的活力環。
此外,項目還結合全齡運動需求,以海綿為基底,規劃建設鳳棲運動樂園、網球場、五人制足球場、籃球場、橄欖球場、泵道公園、羽毛球場、乒乓球場等運動空間,以及各種球類運動場地、拉伸場地、智慧步道等設施,構建了服務全齡段的運動休閑場所。
項目整體建成完工后,在城市雨洪安全上將有效削減逛蕩河下游徑流峰值,保衛城市安全。在城市品質提升上也將成為萊山區首個全齡樂活體育綜合體,大幅度提升周邊居住環境品質,直接利好周邊舊改項目,輻射數十個居民小區,惠及近3萬人。
●世界設計公園——設計產業創意轉化沉浸式公園
項目選址于馬山寨及其周邊區域,南至濱海路,東至養殖池西側,西至煙臺自然博物館西側,陸域總用地面積204.5公頃。
世界設計公園一期建設實景圖
項目設計以“代表煙臺參與全球創新與創意競爭的世界設計公園;彰顯煙臺仙境特質,薈萃山海、人文、旅游價值的世界級活力目的地”為定位,引入海綿城市、海水淡化等綠色低碳技術,彰顯生態特色。通過四個級別的海綿設施,從綠色屋頂、雨水花園、現狀保留水塘、現狀保留水道,實現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有效且彈性地控制暴雨季節的地表徑流。同時,強調對海綿設施的景觀化使用,如景觀滯留溝、廣場透水鋪裝等生態功能性景觀。
設計創意交流區已完成一期建設,建設前項目場地內地勢起伏變化豐富,有眾多小型土丘及沙坑地,場地無組織排水,部分區域綠化植被少,土壤沙化嚴重,雨季時大量雨水通過地面徑流快速流失。項目對該區域原有地形進行生態修復,結合坡地生物滯留技術、雨水花園、透水鋪裝等海綿設施建設,凈化雨水、延時徑流,最大程度地保持場地內水土,緩解暴雨季節的內澇風險。
●崆峒勝境——高品質“北方海島文旅海綿”地標
項目位于煙臺市芝罘區東北部海域,距海岸線9.5公里,是距離煙臺市區最近的海島。主島崆峒島總面積約0.99平方公里,規劃用地紅線范圍約583.95畝,可建設用地面積為265.8畝,海岸線長約6.3公里。整島由煙臺藍天投資開發集團有限公司進行整體開發建設,包含酒店、劇場、商業服務等多種用地類型。
崆峒島與一街(朝陽街)、一城(所城里)、一山(煙臺山)、一灣(芝罘灣)共同構成煙臺市芝罘區五位一體的文旅規劃格局,主島共規劃為芝罘東渡、諸沃之野、八仙街、東游宮、崆峒仙居多個部分。項目結合北方海島特點,分析各區域天然海綿體可應用條件,將海綿城市理念全面融入自身建設中,通過復合型海綿技術手段打造生態串聯的海綿景觀,營造多維場景聚合的海綿生態空間,最終實現“內澇風險有效應對、雨水資源綜合利用、排海水質穩定達標、山水海島有機融合”。
崆峒勝境東游宮片區海綿設計圖
項目以建設高品質“北方海島文旅海綿”地標為總體目標,制定全島海綿城市總體方案。在此基礎上,將整島分為3個排水分區,合理制定技術路線。各地塊通過源頭減排措施與末端調蓄設施相結合的方式,實現全島年徑流總量控制等多個建設目標。
源頭雨水滯蓄減排方面,以滿足各地塊海綿指標為前提,根據各地塊下墊面分布、實際建設條件等,結合景觀設計意向進行下沉式綠地、雨水花園、雨水干塘等地表生態設施布設,收集周邊場地雨水徑流,超標雨水通過設施內溢流雨水井排放至室外雨水管網,最終匯入末端雨水調蓄設施。
末端雨水調蓄回用方面,排水分區1內只含酒店地塊,末端雨水調蓄設施為酒店地塊雨水蓄水池;排水分區2內地塊末端雨水調蓄設施為東游宮生態大水景,排水分區3內地塊末端雨水調蓄設施為垃圾站處的雨水蓄水池。屋面雨水、部分道路綠地雨水徑流通過末端雨水調蓄設施控制,凈化處理后可回用于場地內綠化澆灌、道路沖洗等。
項目海綿設計杜絕了建設中擠占天然滯蓄雨水區域的“填洼造地、封堵河道”等不合理做法,充分利用場地天然條件,因地制宜布設地表綠色海綿設施,在減少建設成本的同時帶來了良好的生態效益。例如:酒店地塊利用兩邊高、中間低的豎向地形,在中部洼地因地制宜設計雨水干塘,收集周邊道路與兩側山坡雨水徑流;東游宮地塊保留現狀水塘,收集周邊山體雨水。整島排水系統結合地形走向,設計了大量卵石溝、壘石溝等地表邊溝用于收集地表雨水徑流,減少埋地管網設計,構建了較為生態的綠色排水系統,形成了良好的山水城關系。
作為商業文旅項目,崆峒島對景觀設計品質的要求較高,將海綿設計理念充分融入既有景觀節點中,保證景觀效果的同時增強了海綿設計的可落地性。通過賦予景觀設計海綿內核,優化建設成本,真正實現“一個節點多項設計”。如位于場地排水系統末端的東游宮大水景,作為區域重要景觀節點,也可收集東游宮片區內全場地雨水徑流,滿足區域雨水調蓄需求。水景內通過布設金魚藻、矮生耐寒苦草、千屈菜、常綠鳶尾等沉水、挺水、浮水植物,實現水質凈化的同時滿足景觀效果,并根據水體流動方向、污染物去除需求等條件確定水生動物投放種類、數量及位置,構建出一套完整的水生動植物生態凈化體系,從而實現水景水體自凈。
項目位于水資源高度緊張的海島,考慮將水質較為潔凈的屋面雨水收集后排至管網末端的雨水蓄水池/生態大水景,凈化后雨水可回用,最大化滿足項目節水需求。整島末端共設置1400立方米的地下雨水蓄水池及調蓄容積約為1926立方米的集中水景,通過收集、凈化以及回用雨水,雨水資源利用率可達18%,產生直接經濟效益。其余場地根據實際建設條件落實綠色海綿措施,實現雨水的源頭調蓄凈化,有效減少水質凈化處理成本。通過源頭+末端結合的方式,項目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到80%、年徑流污染削減率達到60%,節省了可觀的治污費用。
項目高度重視示范引領、宣傳教育工作,通過海綿設施配套設置的宣傳牌,圖文并茂地向游客及市民普及海綿設施功能,使海綿城市理念深入人心。
●天地廣場——市民新的城市棲息地
項目位于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辦公樓南側、長江路與衡山路交叉口重要節點,是開發區標志性建筑,1998年竣工開放至今,這方“天地”樹立起開發區的精神地標,承載著市民許多美好回憶,彰顯著城市獨特的氣質。隨著時代發展,廣場更新改造也勢在必行。
項目建設面積約21萬平方米,其中綠地面積11.4萬平方米。原廣場為無組織排水,整體地勢中間高四周低,綠化植被少,土壤沙化,雨季時雨水沖刷沙土流向四周市政道路,給道路排澇造成巨大壓力。
天地廣場雨水花園
項目根據現場條件設置6個匯水分區,結合海綿城市建設方針,因地制宜建設雨水花園、透水地坪、格柵及卵石帶滲水面等海綿設施,設置透水盲管、雨水管、雨水收集調蓄池作為雨水回收流轉設施,用于廣場內綠地的澆灌。
基于海綿城市建設理念,項目以綠地與透水路面等建設為載體,融入園林景觀的設計元素,將景觀賦予現代海綿設計內涵,綜合采用滲透、存蓄、調蓄、傳輸、凈化等技術完成海綿城市建設。滲透技術設計有微下凹綠地、雨水花園、透水混凝土地面、格柵路面、卵石景觀帶;存蓄調蓄技術設計有三處景觀水池、調蓄池等調蓄系統;傳輸及凈化技術設計有下沉廣場、透水盲管等設施。建設海綿設施約9800平方米,總投資1080萬元。
項目海綿城市設計可實現地塊內生態蓄水及場地部分雨水回用,一方面節約水資源,產生直接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實現年徑流控制率75%,減少周邊道路排澇壓力,可節省排澇及交通疏導費用。此外,透水鋪裝、下沉式綠地、雨水花園與普通硬質鋪裝及景觀綠化投資基本持平,在實現相同設計重現期排水能力的情況下,可顯著降低基礎設施建設費用。
項目建成后,將解決廣場泥土沖刷及周邊道路積水問題,改善滲水、蓄水、排水能力。經測算,年徑流總量控制率不低于75%(對應的設計降雨量為27.7毫米),內澇防治標準30年一遇;年徑流污染控制率51%;雨水資源利用率26%、調蓄水量為4200立方米。項目通過雨水花園、透水地坪、卵石景觀帶等多種景觀做法把雨水管理融入到景觀設計中來,使開發建設中的生態、視覺和游憩價值做到統一,全面提升了廣場及周邊的生態環境質量,解決了城市排水問題,普及了海綿城市理念,為市民及游客提供了高品質綠色生態景觀和城市會客廳,為煙臺市海綿型廣場建設提供了參考。